精彩小说尽在智能小说网!智能小说网手机版

小说首页 > 其他类型 > 铭阳居士诗集 >文言篇(十三)(1 / 2)
  • 手机阅读本书

文言篇(十三)(1 / 2)

《道德经》者,李耳所著也。李耳者,字聃,楚苦县人,世称老子。其为人也,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多修道术,养太和之气,合自然之理。

昔周昭王时,有神童降于苦县,目有重瞳,手握灵珠,三日能言,五日而步。长而好学,博览群书,尤善天文地理、阴阳五行之学。尝仕于周,为柱下史,掌天下之图籍。后见周室衰微,诸侯争霸,乃辞官归隐,西游至函谷关,著《道德经》五千言,分上下二篇,上论道,下论德。

《道德经》之言,深奥玄妙,言简意赅。首章云:“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言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无状之状,无象之象,天地万物皆生于有,有生于无。又云:“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言善恶美丑,相生相随,无善则无恶,无恶则无善。

老子之道,贵在无为而无不为,无欲而无不欲。无为者,非无所事事,乃因势利导,顺其自然。无欲者,非无所求,乃心无挂碍,行无执着。又云:“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言至善之人,如水一般,滋润万物而不与之争,居处谦卑,故近于道。

老子之学,影响深远,后世称为道家,与儒释并称三教。孔子曾问礼于老子,叹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也!”言老子之道,高深莫测,如龙乘云,难以捉摸。

老子之后,道家学派分为数支,有庄子之逍遥游,列子之清静无为,文始真人之炼丹养生。然其根本,皆出自《道德经》。《道德经》者,虽五千言,而包含天地,涵盖阴阳,贯通古今,为道家之宗,为修身治国之道。

老子晚年,骑青牛西去,不知所终。或云入西域,化为胡王;或云升仙而去,为太上老君。然其人虽去,其道犹存,流传千古,永垂不朽。《道德经》者,实为中华文明之瑰宝,哲学思想之精华,值得后人细细品味,深入探究。

太史公曰:老子之道,深邃广大,包罗万象。《道德经》之言,虽古犹新,世代传颂。夫道德之学,非徒修身养性,亦能治国平天下。学者读之,当深思其义,实践其道,方得其中味也。

孔子世家

夫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之学问,源远流长,其道广大,为儒家学派之宗。孔子之学问,非一朝一夕之功,乃日积月累,不断探索之果。

孔子生于鲁国陬邑,名丘,字仲尼。其先祖乃宋国人,因避乱而迁居鲁国。孔子之父叔梁纥,母颜征在,皆贤良之士。孔子幼孤,而志于学,博览群书,无不通晓。及长,游历诸侯,考察风俗,广交贤士,以求学问之真谛。

孔子之学问,以仁为本,以礼为纲。仁者,爱人也;礼者,敬人也。孔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此乃仁之真谛。孔子又言:“礼之用,和为贵。”此乃礼之要义。孔子之学问,旨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使天下归于和谐。

孔子之教育,以德为先,以才为次。孔子曰:“有教无类。”此言教育之公平。孔子又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此言教育之兴趣。孔子之教育,旨在培养德才兼备之士,为国为民效力。

孔子之政治,以民为本,以德为先。孔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此言政治之民主。孔子又言:“政者,正也。”此言政治之公正。孔子之政治,旨在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孔子之学术,以经世致用为宗旨。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此言学术之实践。孔子又言:“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此言学术之创新。孔子之学术,旨在探求真理,造福人类。

孔子之品德,以忠诚为本,以谦逊为饰。孔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此言品德之高下。孔子又言:“过而不改,是谓过矣。”此言品德之修养。孔子之品德,堪称千古楷模。

小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章节目录,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
查看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