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智能小说网!智能小说网手机版

小说首页 > 灵异悬疑 > 我轻轻吻你,你不会昏厥的 >第二十二章 平平的女儿小娥(一)22(1 / 2)
  • 手机阅读本书

第二十二章 平平的女儿小娥(一)22(1 / 2)

1995年的一个下午,平平的女儿小娥看了一场乒乓球赛,是在鼎鼎大名的BJ四中举行的。可以看得出来,第一次来到四中赛场的运动员们心情都不大平静。他们和观众一样年轻,应该说,也有着同样光辉灿烂的未来。但是,看得出,他们羡慕他们。BJ的中学生,也许是全中国最幸福的中学生了。而BJ四中的中学生,又是幸运儿中的幸运儿。生活在他们面前摆开了条条金光灿烂的道路。他们中,有许多奥林匹克竞赛的优胜者,也有更多努力学习着,希望考上最好大学的天之骄子。在比赛中,记者采访了一名高三学生,他的志愿是京宸大学。这是不奇怪的。全国大多数中学,考上名牌院校的人数都不会很多,然而四中每年都有四个班的学生考上京宸和北大。对他们来说,考不上这样的学校,无疑算不上好的学生。四中的学生令人艳羡,令BJ其他中学的同学艳羡,更令全国的同龄人艳羡。

但你们可知道,你们站的,并不都是一条同样的起跑线。这需要机遇,更需要拼搏。然而,生活并不只是由这些组成的。中学生朋友们,如果你们中有人在读着这本书的话,我想对你们说一句:我羡慕你们。因为我也做过中学生,也有幸在一所与四中相仿的重点中学读过书。而我就读的大学里,则充满了来自五湖四海的朋友。那些外地的同学们,往往没有我们那么好的条件,因此常常会丢失一些东西。然而在今后的岁月中,这种暂时的提前成功固然为你的人生打下了良好的基点,然而它并不代表一切。真正起作用的,还是你的性格。因此,不要为自己不是BJ的中学生,或者不是四中的学生而遗憾。尽管你会丢失许多好的条件,但这毕竟不是整个世界。而对那些重点中学的同学们,我也衷心地希望你们:不要在乎一城一地的得失。当你们再长大些,当你们上了大学或者参加了工作,就会发现平时考试中那几分的误差其实并不代表什么。只要你知道了自己为什么会错,为什么会失误,这就足够了。千万不要被一种无形的压力而压倒。这样,首先你就会失掉自己。打个比方说,一个爬过鬼见愁的人,常常会认为自己所登上的,是世界上最险恶的山。甚至明明知道这是一种认识误区,却仍然鬼使神差地肯定这一点。而爬过珠穆朗玛高峰的人,却似乎异常地平静。尽管他们登山的性质是相同的,然而毕竟后者经历过太多风雪饥饿甚至死亡的威胁,对他们来说,还有兴致讲自己的苦难,这本身就已是一种奢侈。因此对于他人的苦难,他们会感到历史的沧桑,却绝不会不屑一顾。因为他们毕竟也是从爬第一步开始的。但是,如果想爬更高的山峰,就必须忘却这种爬小山峰的苦难。因为记忆不允许你保存这么多无谓的东西。苦难也是相对的。困难更是相对的。被爬小山峰的困难击溃的人,无疑不是一个真正的运动员。

进入大学后,我经常发现一种心理,这是人们在中学里常常忽视的。其实,它也存在于中学,只不过在大学更加突出罢了。那就是外地人和北京人之间的冲突。如果再说得明白些的话,就是富裕与贫穷,文明与落后地域之间的冲突。往往有种潜在的倾向:一些北京人看不起外地人,富裕地区来的人看不起穷困地区来的人,城市的人看不起农村的人。而后者们,对前者也有一种敌意,感到不公平。确实,不要忘记外地同学,农村同学的艰难,他们与我们站的,不是一个平等的高度。他们是值得我们敬重的。然而,你们这些常常为自己没受到过优秀教育,没得到过好的条件,一切都要靠自己争取而感到悲壮的不平的青年们,你们可曾想过,在你们鄙视的目光下,那些论外部条件比你们优越得多的同龄人,也会有一种如芒在背的感觉呢?如果他们的成绩不如你们,那么,感到难过的是他们。这种难受也是你们体会不到的。因为你们没有那么大的负担。一种富有的,条件富有的负担。但你们就没有想过,世上的情况本来就不是如1+1=2那么简单吗?他们中的有些人,可能曾经有过与你们一样高的智商,有过利用良好条件奋斗的理想,然而,也会因种种的你们没有经历过的磨难而消失。然而他们又空背着一个金碧辉煌的外壳,受着你们其实是优越于他们的嘲笑,于是我真想说一句:"理解万岁!"让我们所有的人,都多一点包容之心,平常之心吧。也许这样,别人会因为你的微笑,而挺起自己的脊梁。

她的头脑中有某一个部位非常容易兴奋,在她低的眼睑下,完全已构成了一个自己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清静幽雅的洗凡湖边绿色的长椅,开满完全淡黄的山花的小山坡,开朗的校园外那一轮寂默的惨淡的有着内核的太阳,甚至路边一簇簇欢喜地蜷缩在地里,等待大家都走掉后再随意打量世界的绿草,都是生长、存在于她的世界中的。她把它们夺过来了。她的屋子也是她的世界,在那里有她的书、小说,以及每个有特殊味道的井井有条的东西,甚至那个铅笔盒,也构成了小世界中一个更小的世界,虽然她已不再想,我为什么需要它,那每一个小格里的橡皮、尺子在她看来和各个时间段内听松院或宁静或热闹的商店都很一样。这是她小时候的感受,基本上没变,只是更强烈了。不管这个地方或东西是美也罢,也丑也罢,她都能觉出一种温暖和与众不同的味道,在看过一遍后,它便成了只属于她的东西或地方了。当然指披上这种味道外衣的它。因为着它们,这所有的东西,她对生活充满着感激,生活在她看来不完全是美的,还是有回忆作用的。因为她有自己的世界,一间自己的房间。

这些比她小一两岁,个别的甚至相差三岁多的同学,把她看作是一个神秘、内向、聪明而成熟的同学。他们想探究她的世界,她却小心翼翼地守护着。她不需要与他们沟通,与不关心他们喜爱的东西。她只想在上完学后赶快回到宁静的家,看书、写作,这才是最快活的事情。她有自己的世界。对于友情,她抱着一种幼稚的沧桑感,觉得自己已看淡了这一切。她已经是一个被武装起来的人了,有一整套经过她深思熟虑,苦苦追求得出的生活方法和原则把她包裹得严严实实。她讨厌被侵犯。对于大家感兴趣的分数,她也没有太大的兴致。也许因为她在这个新初一班里的成绩总是保持在前列,也许还因为她对学习的规律和进步只是感到有兴趣,而不是为了分数这个目的。更因为她的心只有一小部分放在了这些学业上,她的心更多的是在读书、写剧本、遐想上盘旋。

因为身体原因,她只上半天课。这是令同学们羡慕不已的。下午,她午睡和学习,如果妈妈乔笛同意,就和妈妈缓慢地骑着车去京宸大学图书馆借书。这是她最快乐的事情,借来的小说又可以暂时填补她的"饥渴"了。在学校的图书馆,她的属于初二年级的借书证不能发挥作用,而新的借书证又迟迟办不下来。班里的图书委员,一个戴着眼镜,总想探究别人世界的女孩子要去了她的照片,却一直没有回音。这样便意味着学校图书馆这个资源暂时"断绝"了。小娥曾在同桌,一个高大泼辣的女孩子杂乱的桌肚里看见了一本图书馆藏书《盐丁儿》。这是老作家颜一烟撰写的自传体小说。小娥的心久已向往之。于是,在星期六放学时,她向显然对这本书并无多大兴趣的同桌借阅它一读,并提出星期一就还给她,不耽误她借新书。同桌极其爽快地答应了她的要求。

前两天,她只能利用下课间隙同桌出去玩的时间浏览它,现在,终于有了一天完整的时间来阅读它了。这真是一种飞来的福气。这本文笔流畅亲切而真实的书籍是被列在儿童文学中的,但它所描写的却是作者自出生至青年时的生活轨迹,记述了一个女子在那个时代的奋斗足迹。时间跨越重要的历史时期,环境转换于国内国外,豪门贵胄和贫寒百姓生活中,广泛地描写了一个小娥心向往之的特殊时代的生活背景与历史气息。仿佛在这真实的场景中,伴着老BJ的驼铃阵阵,日本海边的涛声起伏,小娥看见一个自立倔强,热爱祖国的女子,一个并不美丽却很骄傲的女子从冷酷的豪门一步步走向三十年代的社会,走向烽火连天的战场,也走向今天的自己。特别是文中还提及了历史上真实的著名人物,如段祺瑞、石评梅、冼星海、王莹、金山等人,则更让小娥感到只有经过那个时代的垂垂老人们才有的亲切与如数家珍的快乐。"假如我有童年,那么,她便是一朵未曾开过的花。""假如我有过童年,那么......在她还没有越过第一道山涧时,便已经冻结了。""假如我有过童年,那么.......在她高未盈尺时,就已经破碎了。"在民族解放的战场上,这个出身于满族官僚贵人之家,却被祖母岐视,继母迫害,在党和老师、劳动者的培养关怀下牺牲一切从海外奔回祖国参加抗战的女子是这样鲜明,这样具有久违了的时代气息。把自己的命运与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才能找到真正的归宿。小娥又一次极其真诚地感叹。

书还了,但每个细节已深深地印在了她的脑海中。她以自己的方式领会了那个时代的气息,又隐隐约约地感到了作者以及她所代表的那个时代,(也许更广泛)女性的独立、自尊自信,她们对女性人格的珍视。这是那个时代的旋律。她在写了长长的一篇读书笔记后,又意犹未尽,利用初二第一学期开学时的空闲时间,把这个故事写成剧本。人物的名字有所改变,但情节依旧,有些作了补充。她见缝插针地利用时间快乐地偷写着。期中考试的几何测验结束后,她在上午十点钟回到空无一人的家中,在窗下打开本,迅速地将一个小本写完。这才松了口气。剩下的内容要等到她的激情再起时,重新寻找一个本子来继续写作了。她明白,自己一定会将它写完,而绝不会半途而废。

读了《夜幕下的哈尔滨》后,她又一口气在黑色封面的笔记本上写下了一篇读书笔记《胸怀报国志,起舞向太空__读<夜幕下的哈尔滨》。

"《夜》是一部非常好的小说,文笔流畅感人,情节生动曲折,令人读起来手不释卷。这部作品,生动地再现了"九.一八"事变到一九三四年抗战全面爆发前东北地区艰苦的抗日斗争场面。它以"东方莫斯科"哈尔滨为写作对象,大至全市乃至全省的斗争脉络,小至一个学校,一个家庭的思想斗争,无不与抗日这个神圣的主题连结起来,前后秩序井然,主次分明,富有地方情趣,人物性格栩栩如生。

文章中的主人公王一民是作者极力刻划的一位"文武全才"的地下工作者,他临危而不惧,遇险化吉,胆大如牛而心细如发。全文以他为中心,安排了几个截然不同的场面:(1)在一中(2)在卢家(3)在正面与敌人进行针锋相对斗争上(4)在与同志、朋友的接触上。为我们展开了一副历史的画卷。

在一中,王一民与敌人展开机智的斗争,紧密团结肖光义、罗世诚等进步学生,耐心引导,积极鼓励,使他们成为革命斗争的生力军。尤其在对教导主任丁于的斗争上,智勇交加,令人拍手称快。在对待宣传小英雄罗世诚的问题上,王一民又克制了自己的悲痛,为减少不必要的牺牲,他耐心劝解同志们谨慎从事,不可大意。体现了一位领导人的远见卓识和对同志们认真负责的态度。

在卢家,围绕着对社会名流卢运启老先生的争取问题,王一民通过卢淑绢(应为娟,但她对绢有种特别的好感,觉得它的质感更适用于大家闺秀,因此潜意识中还是用了绢)、冬梅等人的感化,终于使卢老先生决心弃暗投明并为革命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在卢家,王的身份不能太暴露,然而他以自己的一片报国之心感动了纯洁、善良的大家闺秀卢淑绢。其高潮是题画诗这件事。这件事,使卢淑娟(忽然意识到绢字有误)对王一民的看法有了一个转折,使淑娟受到了启发,走出闺房,为神圣的抗日斗争尽自己的力量。这件事的起因是淑娟看到王一民练拳,感到这个人确实是文武交加的全才,只可惜国破山河碎,耽误了英雄的前程。怀着这种悲观思想,她写了一首五言绝句:

胸怀凌云志。

起舞向太空。

惜未逢盛世,

国难误英雄。

当王一民看到这首诗后,毫不悲观,而是挥笔将它改成:

胸怀报国志,

仰面向长空。

誓雪汉家耻,

国难需英雄!

这气壮山河的诗句,体现了共产党人不畏艰险,不顾个人,一心只为祖国,为民族不惜肝脑涂地的崇高品质,体现了他们宏伟的抱负和精神,代表了在那个艰苦时期,中华民族精英用血肉筑成万里长城的决心,他们是支持祖国强盛的民族脊梁!当卢淑娟看到这首气贯长虹的诗后,热泪盈眶,心情澎湃,思想升上了一个新的高度,从此,她事事以抗日大计为重,走出了窄小的圈子,在劝说父亲这件事上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最后,她脱下旗袍,正式走入民族解放的队伍,成为一个彻底觉悟的革命者。这个转变是巨大的,但又是必然的。

在与敌人进行正面交锋的战场上,无论是在"建国碑"上刻"还我山河"时和特务的搏斗,还是在"飞行集会"上掩护同志们撤离时与敌人的斗争,还是最后押解着特务头子护送同志们出城.......都写得生动、机智,令人感到痛快,解气。

王一民对敌人嫉恶如仇,对同志。对朋友则热情真挚,毫无半点虚伪。对李汉超,他尊敬、爱戴,当危险时,他把死留给了自己,把生的希望交给了李汉超。对肖光义、罗世诚等部下,他悉心教导,百般爱护,时刻为他们操心,又象一位慈祥的母亲。对中国人民的朋友玉旨一郎,他诚心相待,并毫不留情地指出玉旨一郎的错误,使玉旨一郎感激、敬佩。革命者确实是互相友爱,互相帮助的。为了自己的同志,他们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这是崇高的战斗友谊啊!

此外,文中的其他人物,也写得栩栩如生。象脆弱、多愁善感的作家塞上萧,美丽、纯洁的演员柳絮影,倔强爱国的社会名流卢运启,活泼、机灵的小丫环冬梅,性格不一,跃然纸上。几个反面人物也写得恰到好处,颇有深度。如丑恶、凶险的特务头子葛明礼;奸滑无耻的花脸特务秦得利,贪生怕死、追求富贵的叛徒刘勃等,也都深刻揭露了他们的丑恶品质。

愿抗日时的崇高爱国精神永存!"

小娥并不是为了写读书笔记而写,这里面的"官话"也不是从哪里抄袭而来,多年来,良好的文字训练已使她完全适应并且执着于这种思维甚至写作方式,她没有任何犹豫或修改,完全是一气呵成。她健康大脑中的词汇量丰富,搭配流利,行文方式非常熟练自如。

她的希望似乎总是不中断。中学六年的时光里,哪怕在生活最绝望时,也总是充满那么多莫名其妙的美好愿望。上小学时虽然极有希望成为所谓的天才小作家,却因生性不好出头,不愿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而把希望寄托在未来,盼望着初中毕业后上师范学校,然后做一名小学老师,课余为孩子们写作。虽然这个念头她曾和李晨等好友说过,也象盼望晨光一样衷心期待着,却隐隐地觉得似乎只是一个幻想中的梦。上初中后,尤其是养病后,她的雄心忽然强大起来,似乎忽然发现了"自己"。她把原先寄托在那未来的女儿晓冰晓雪上的希望都迫不及待地转移到了自己身上。

小娥终于按照直觉成为伟大的作家,诺贝尔奖都不在话下,在授奖仪式上,她穿一身中国传统服装__黑色的旗袍,她想象自己穿上后的窈窕体态,却似乎不去考虑自己的"粗腰"。她的最大愿望,让外国人了解中国,敬重中国,甚至羡慕做一个中国人的自豪都实现,甚至那身漂亮的旗袍也引起了人们对中国文化的羡慕。她的不卑不亢及出众的才华受到尊敬和推崇。她的书在世界各地成为家长们为孩子争购的对象,外国的家长们充满遐想地对她说:"多么好的书啊,你的书在我的孩子甚至我们面前展开了一个怎样高尚的世界,中国的少先队员们朝气蓬勃的生活,为理想而奋斗的精神,吃苦耐劳的品质,都是我们国家的少年所缺少的,他们羡慕你们物质虽不富有,精神却极大满足的生活!谢谢您!"她的每一本书都引起极大的轰动,她到处传播中国文化,纠正人们对她无限热爱的中国文明的偏见和误解,她把奖金捐献给国家,自己继续在祖国的土地上生活、写作,她的生活虽然繁忙,却极富情趣,她幻想着国家奖励给她一套象宋庆龄故居那样的住宅,她把其中的会客室布置得象挂历上的西式住宅那样富丽堂皇,有壁炉,有舒适的椅子,有落地的花卉,靠墙的长沙发......在这里,她接待世界各地的来访者。而自己的卧室则是纯中国古典味儿的,檀香木的书橱、玲珑剔透的多宝阁,一架古琴,百卷诗书,小小的沉香炉,几帧古画,还有古老的,垂下流苏兰香帐大床.......那才是她的真正天地,是外人绝不能入内的圣堂。当然,还要有一园竹子、清兰,就象大观园那样充满韵味......每当伏案写作累了时,她就弹一曲高山流水,在炎热的夏天,为父母及伴侣冲一盅豆寇香茶,就象真正的古典茶道那样,用竹子编织的茶炉来烧......

"就这样,十四岁的玉倾进了王家做儿媳,侍候一个比她小七岁的傻丈夫。

王家是长安城数得上的豪富,靠经营玉器商鼎发家,大大小小的铺子开了二十多个,挥金如土,奴仆成群。只是唯一有个不称心心的事,就是宝贝儿子是个傻小子。不过王家也不十分担心。他们家的大女儿选进宫当了婕妤,挺受宠爱。因此王家不象其他商人那样怕受官府盘剥,而是在长安城跺跺脚就震一震的人物。钱、势都有了,还怕娶不到个如花似玉、聪明灵巧的儿媳?还怕没有后代继承这大宗的产业?因此他们在居然也源源不断的说媒人中,千挑百剔地选中了薛家的玉倾。薛家是败落的官绅人家,却比他们这虽然富有,但毕竟还是商贾的王家名声好听,再加上玉倾这孩子聪明伶俐,和他们结姻岂不两全其美?于是,当玉倾孤身一人,无依无靠了时,王家就迫不及待地把她接了过来。

先开始,玉倾还过了两天好日子。王家极有财富,养活她这么一个孩子简直是不在话下。可当玉倾随王家出门游玩了几次后,长安城里就纷纷传开了,说薛家这么个漂亮贤惠的小姑娘竟然要做一个拖着鼻涕的傻小子之妻,真是委屈可惜了。王夫人听后不禁勃然大怒。她出嫁前原是邯郸一个大掌柜的千金,娘家财盛气粗,她又泼辣能干,连其夫都惧她三分,谁也不敢惹她。她本来看玉倾有时偷着抹泪就不顺眼,再加上她心胸狭窄,认为能让玉倾白吃王家的饭就够宽忍的了,应该终生感谢王家的救命之恩。没想到街上竟流传开了这种话,一定是玉倾这小丫头不满意,偷偷告诉别人传出去的!哼,我要看你知不知罪!王夫人一怒之下,叫服侍儿子的丫环都回去,独留玉倾照管他,饮食起居全由玉倾一人照料。玉倾虽能干,可这样繁重的活儿也够她这个未成年的孩子劳累了。再加上她还要时时陪这个傻小子玩耍,万一服侍不周或傻小子不高兴撒泼打滚,婆婆就会带着一群丫环赶来,指着鼻子将玉倾痛骂一顿。玉倾想起母亲临终时曾希望她能过上称心的日子,没想到现在自己正受着多大的苦!而且这苦还没处诉说,丫环们怕夫人责骂不敢理她,外面也不许去,连母亲坟上也不能看一眼,这满腹苦水向谁去讲?她只得在王家花园后的竹林里对清风悲叹。

不久,王家请来了一位私塾先生。这先生饱读《大学》、《中庸》,才学过人,是王家重金聘来,想请他教傻儿子多少识几个字。玉倾自幼随哥哥立璋读书,哥哥摇头晃脑地背《诗经》、《论语》,她也跟在后面使劲地背,有时比哥哥还快。每当这时,母亲唤芳总是轻轻地叹道:"孩子,你要是个男子就好了。"玉倾心里很不解,男子有什么好?象哥哥,仗着自己劲大,老是欺负人,爷爷奶奶还喜欢他得象个宝贝,为什么?玉倾当时不懂,现在慢慢懂一些了。男子可以撑持家业,光宗耀祖,女子只能象自己一样,永远束之闺阁。不过从小曲折的经历和母亲的嘱托使玉倾不甘心"女子无才便是德",她要读书,她从这个婆家跑出去,完成母亲的嘱托,恢复薛家门庭。她不信女子不如男。因为这个原因,所以当每次先生来教傻小子读书时,她总是把屋子收拾得齐齐整整,并站在傻小子旁边跟着先生一字一句地默读。日久天长,先生也感到奇怪,这个小姑娘为什么老在这里?说她是丫环吧,穿着打扮又不象,说她是小姐,为什么小少爷的吃喝拉撒都要由她照管?终于有一天,老先生向玉倾发问了。玉倾羞臊含泪,勉强回答。先生大惊失色,连叹一块璞玉落入庸人手中。他古道热肠,不忍看玉倾就这样白白断送在王家。于是每天先生都专门教玉倾读四书五经,讲天下兴亡,古今戒鉴。并亲自执她的手教她棋琴书画,教她古赋对仗。玉倾生来聪明伶俐,一点即通,举一反三,使老先生大加叹赏,称赞玉倾是他最得意的门生。

一晃一年多过去了。王家见傻儿子没有长进,不由得迁怒于先生,将先生赶出王府。临行前,玉倾连夜绣了一幅"侯生以死报信陵"图,含泪包上自己作的几篇赋,几张画,恭恭敬敬送给了先生。先生收下,也不禁老泪纵横,无言以对,唯颔首示意。他一甩袍袖,独自一人走出了王府大门,又浪迹天涯,淡泊云游了。

先生走后,阳春三月来到了长安古城。外面熙熙攘攘,一片繁华升平景象。王老爷忙于应付远道而来的异国商人,打点器具,采办货物,府内上下一片忙乱。每天晚上,王夫人坐在金丝楠木椅上,都要美滋滋地数那一大堆银钱。

玉倾却还闷在这高深的王府中,陪着傻小子玩耍,毫无一点快活。她年已及笄,生得更是如花似玉,落雁沉鱼。王夫人防她还来不及,怎么能让她上街呢?何况王夫人从重金收买的一个太监口中得知,宫中猜嫉倾轧,自己的女儿已经失宠,整日以泪洗面。在这时,王家的势力已朝不保夕,更不放心让玉倾再惹出什么事来。因此,他们更是将王府大门锁得紧紧,甚至于连前院也不让玉倾去了。玉倾只得临窗悲叹,借瑶琴一诉胸中烦愁。

小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章节目录,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
查看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