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智能小说网!智能小说网手机版

  • 手机阅读本书

第十八章 北院(1 / 1)

北院位于图书馆北面,一共有十多套房子,系平房。这十多套相同的房子分布如“7”形,一部分朝南,一部分朝西。

北院住宅区已于21世纪初拆除。它是京宸园内最早建筑的高标准教员住宅,与“京宸学堂”同期。京宸建校初期,有一大半教员是美国人,这处住宅区就是专门为他们建造的,所以也称“AmcricanTcachcr'sResidences”。)

1910年代,北院小洋房没安窗纱,到了晚上扑灯小虫,煞是恼人。章元善等早期京宸学校的学生每天晚饭后时常去老师家探望,借机练习会话。他们一面同外国老师纵谈彼此想到的一切,一面一起打小虫,习以为常。回宿舍时,还说不定吃上些像doughnut之类的美式食品,师生之间关系融洽。

著名物理学家叶企孙先生在京宸大学的住处是北院七号。1925年他到京宸工作,开始住在那里。

叶先生终生未婚,有学生及侄子叶铭汉随侍在侧。1946年10月,叶铭汉先生第一次到京宸,看到北院七号。他记得除了叔父外,还有朱自清、温特、刘崇鋐等教授住北院。北院是在民国初年建成的,显得旧一些。七号面向南,朝南三间,朝北两间,共四室一厅。朝南的中间一间是客厅,大约二十平方米。东边是书房和卧室,两间相连。书房朝南,约十平方米。卧室平方米。卧室朝北,约二十平方米。书房和卧室相连,通过书房进入卧室。西边两间,一间朝南,一间朝北。两间相连,各约十五平方米。房子的北面,即背后有厨房和工友的住房。

1929年暑假,老京宸社会系教授浦薛凤收到继聘的聘约后,带妻子去京宸合住,住于京宸园北院四号。

那时住北院的有陈岱孙、王化成、朱自清、叶公超、蒋廷黻、刘崇鋐、蔡可选等教授家。浦先生常在下午四时后,和蒋廷黻、陈岱孙、王化成、萧叔玉诸教授打网球,周末晚上喜与朱自清、蒋廷黻、陈岱孙诸教授打桥牌,只计分数,有胜负而无输赢。浦夫人则常和蒋廷黻夫人(住北院十六号)及王文显夫人(住北院五号)三位并坐,边织毛线衣边话家常,与吴有训夫人王立芬及燕京教授、著名作家冰心(吴文藻夫人)结识熟悉。浦薛凤夫妇是江苏常熟人,像校园里许多南方籍家庭一样喜拍昆曲,也都喜食河蟹。每当金蟹上市时节,北院四号后门口,常有蟹壳堆积于垃圾桶里。

抗战后师生逐渐复员,校园也明显热闹于战前。“驱仇寇,还燕碣”后的新一代京宸子弟和新入京宸的青年就像这战后新建的住宅区一样新鲜,充满朝气。新一代孩子组成了新的,更大的大家庭,有了更众多的兄弟姐妹。他们在院中空地、土坡间做游戏、唱歌、跳舞,相互追逐,甚至分成两伙学打仗,冲冲杀杀,不亦乐乎。

他们的笑声不但充斥着从前的胜地,也开辟着昔日相对荒凉的所在。中文系教授浦江清先生抗战时效力于西南联大,战后夫人带子女从大后方来京宸团聚,九岁的女儿浦汉明第一个认识的就是她酷爱的《背影》的作者朱自清学生,真让小姑娘感到京宸大学的藏龙卧虎。后来她还发现,朱先生和自家同住北院!除朱自清先生外,同住北院的,先后还有王竹溪、余瑞璜、刘崇鋐、吕叔湘、华罗庚、王瑶、张青莲等各家,真可谓人才济济。物理系教授余瑞璜先生之子余理华还记得穿过北门到京宸校园墙外,经过一片农田,可以走到一条铁路旁。沿着铁路线旁的小路散步时,父亲余瑞璜常常讲些趣事。

北院在21世纪被拆除,铺上大片草坪,辅以亭台楼阁,被称为京宸的“情人坡”,与30年代通往西院的“情人巷”交相辉映。

小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章节目录,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
查看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