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智能小说网!智能小说网手机版

小说首页 > 灵异悬疑 > 我轻轻吻你,你不会昏厥的 >第十六章 南院(照澜院)(1 / 2)
  • 手机阅读本书

第十六章 南院(照澜院)(1 / 2)

南院,建成于1921年,当时是应改办大学计划之需,与“四大建筑”相配合而建的教授住宅,因为已有了“北院”住宅区,所以就称之为“南院”。先建西式丹顶洋房十所,随后又建中式四合院式十所,20所合计3,650平方米。环境很清静,和北京城内的四合院房屋大不相同。京宸早期著名教授如梅贻琦(5号)、张子高(5号)、马约翰(16号)、赵元任(1、2号)、陈寅恪(2号)、俞平伯(7号)、张申府(9号)、袁复礼(10号)、法籍著名数学大师哈达玛(1号)等,都曾先后在这里定居。1920年代京宸国学院的四导师,除梁启超住在城里外,王国维、赵元任、陈寅恪都曾住过南院。

南院建在京宸园围墙之外,和旧大门隔着一条小河。故而,这条溪流似乎比静斋旁那荧火闪烁的小溪要热闹许多。但在人烟稀少的老京宸前期,仍有着几许古道空山的旧国画韵味。俞平伯先生有《菩萨蛮》吟:“桥头尽日经行地,桥前便是东流水,初日翠涟漪,溶溶去不回。春来依旧矣,春去知何似。芳草总芳菲,空枝闻鸟啼。”

而1940年代末的气象则已有不同,虽然仍是一幅今人无法想象的人与自然统一和谐的绝妙美景。李曾中先生回忆道:“我们家门前的那条小河里鱼虾成群,河水清澈见底,不仅有数十种鱼类,还有螃蟹、甲鱼。每当发水时,河水夹着乱草从上游滋滋流下,河里有一条条大乌鱼带领身边几百条小乌鱼顺流而下,我们站在二校门的桥上看着这一切,真有无限的感慨。我家对面与胜因院相隔的是一条平时无水的大河床,有一两人深,长满树丛,对面坡上则是十几棵古松,我时常在树林中见到过猫头鹰与山鹤、老鹰等各种珍禽。每到黄昏,我和家住二校门邮局的好友王长达同学便跑到静斋后面的小树林里用弹弓打鸟,这时太阳刚刚落山,成百上千只的各种鸟群都落到静斋后面‘荒岛’边缘上的树林里去了。记得有一次我们在工字厅与科学馆中间的树上用十颗自制的胶泥球子弹,竟然打下了三只乌鸦,现在想起来还有点儿连自己也不相信!”

著名学者,1920年代时的京宸注册部主任王芳荃之子王元化先生曾于20世纪末重返清园:“京宸园大门外,有一条河流,上面架着一座石桥,对面就是通向南院的道路,那里还是七十多年前的老样子,只是小河的河床似乎更向下深陷了。校园大门外停着的人力车,现在已看不见了。进了南院西门,一切如昔,只是显得更为破旧。”那时孩子们觉得十分宽敞的天地,现在不仅显得狭小,而且是蔓草丛生了。往事如烟似梦。

后来,在更南处又建了一群住宅,叫新南院,房屋较好,屋前都有一大片空地,用矮松树围起。南院就在前面加上一个“旧”字以示区别。现在改称照澜院,仍然是旧南院的谐音。

今天,与热闹的二校门一溪之隔,华蔓丛生的南院却依然寂静而蕴涵着某种独特的韵味。绿色的铁门紧紧关着,好像古典故事连环画中那无人居住的荒宅偏院。无数不为人所知的故事在时光静静的流转中发生、腐烂,就像院中干涸的池塘边的春草。

人文地图的墨痕干涸得很快。仅仅过了六七十年,当年的华屋已破旧不堪,当时的屋主皆辞别人世,就连他们的孩子也都进入了耄耋之年。关于南院的人文记忆,有的也已模糊甚至相悖,更令人感到时光的强大。

旧南院呈方形,是个名符其实的大院,由两种不同样式的共18所房屋构成,北面东面是西式房屋,南面西面是中式房屋,中间有一广场,四周是四排房子,中心的东半边是两个并排的网球场,西北边地势较低,是一片树林,还有一个小一点的操场,地势要低得多。四周的房子分中西式两类:北排和东排是十所西式住宅,一到六号在北,七到十号在东,前屋有回廊;南排是一排三家中式住宅,都是小院子。西边则是双排大门各向西及东的共六套住宅,但是还有西南拐角上大门向西及北头第一家大门向北的两所住宅。旧时西北角和东南角各有一个通向院外大路的门,从东南门可以走向校南门,从西北门可以走向二校门。经常进出的是西北门,东南门平时总是用铁锁锁住。

旧南院的住户,各个时代不同,就唐绍明先生战前(1937)和战后(1946)的珍贵记忆,北排二号住的是张清骅(张泽熙家,战前),五号是张秋华(张子高家),六号是肖庆华(肖蘧家,战前);东排住的是七号俞平伯家(战前),十号是袁疆(袁复礼家),南排住的是十一号余绳武、余绳孙(余冠英家),十二号就是唐贯方先生家,一个四方院子,包括北屋和东屋、西屋。十三号是牟作云家(战后),十四号是全绍志家,十五号是涂铁仙(涂文家,战前),孟宪民家(战后);西排住的是十六号马启平(马约翰家),十七号是冯钟广(冯景兰家,战后),十八号是沈铭鸿(沈履家,战前),吴治衡(吴泽霖家,战后)。出旧南院的东南门,在大路的东侧,有一块地方地势较低,树荫掩映,平时很少看见有人去过那里,住着张申府一家,是否还有别的住家就不清楚了。

而农学系教授、为京宸人提供鲜奶的奶牛场场长虞振镛先生的女儿虞佩曹老人亦曾以非常精准的记忆力描述过南院故居的人文地图,她那摇曳生姿的笔触依稀有着简·奥斯丁的风致。

我们住的南院是一个四周由房屋围绕着的大院,西式住宅一号是赵元任先生家。赵太太是公认非常能干的人。记得梅贻宝先生和祖彬的“倪姑”结婚时,祖彬及我拎花篮,赵太太很快就为我们设计并缝制了有多层皱边及绢花装饰的衣裙。二号有一位杨若宪大姐姐,好像与赵家有亲戚,其他人印象不深了。三号是赵忠尧先生家;四号是一位留一撮小胡子的潘先生家;五号先是梅贻琦先生家,他们去美国后张子高先生家住。六号先是杨家,后是萧蘧先生住的。七号俞平伯先生家;八号却记不起来,九号是一位姓罗的广东人,十号就是我们家住的了。这南院里梅祖彬、祖彤、祖彦、祖杉、张滂、张怀祖、俞欣、俞成及马约翰家的几个孩子,都是我们西南联大的同学。中式住宅第一家是李广田先生家,他是一位十分喜欢孩子、孩子们也特别亲近他的人,他自己有八个子女,李增德后来是京宸乐队的长笛手。在他家,我看到过雅妹姐姐和陆以循结婚从老远寄来的有新郎新娘玩偶的结婚蛋糕,我也记得他们那只能安放两把提琴的盒子。

李家南面,大门向西是张恺臣家,张大姐现在湖南医学院工作。贴背门朝东开的是一个三代同堂、脊兄弟未分家的大家庭,大门上钉有锃亮的很气派的“丹徒余”铜牌,门常关着。再向南,门朝西开是马约翰先生家。他们家也是八个兄弟姐妹。马先生十分疼爱孩子,他们家的孩子最先有网球拍,最先有照相机和钢琴。别的孩子也爱去他们家玩,那里无拘无束,总有笑声和音乐,到了夏天他们家就在院子里搭起凉棚,砖地洒上水,大荷花缸里种上莲花、养上金鱼,凉棚还挂上千秋,简直成了胜地。东面紧贴他家是李鹗鼎家,他姐姐李鸾鼎是大姐马懿伦的昵友,所以两家的隔墙上开了个小门。李家同院还住有王家,我记得王执敏大姐姐后来是跟京宸长跑健将万鸿开结婚的。

南院西南角大门朝西开的房子里住着教体育的涂先生,他们家也有一小门通马家,同院还住有冯友兰先生,后来搬走了。

南面的一排房子大门朝南,但是都有朝院里开的后门。挨着涂家是章燕棣、章美棣家;东邻是王芳荃先生家,王元化就是他的孩子。他家搬走后图书馆唐贯方先生来往。再往东是中式住宅最后一家,姓樊,后门正对我们家。

我自己也奇怪怎么至今还记得这么清楚,那网球场好像就在眼前,树立着“禁止践踏球场”的标牌。有一次大人们打球,我闲着无聊,就去摇晃那比我高的牌子,被妈妈禁止了,于是就拿起那梯形的球拍夹子像枷一样套在脖子上,又被妈妈骂了。后来不知什么神鬼差使,我套上枷又使劲摇晃牌子,妈妈把我拉回家打了一顿,她都气哭了。当时我想该是我哭,怎么她哭了?很久以后才明白是因为我没有好教养,丢了她的脸。

网球场北端是高高的铁丝网,暮色苍茫之际,我会到那里去跟一个小男孩悄悄交换七侠武义、各朝野史等。樊母由于和一些从美国留学回国的京宸教授的夫人交往,学会了一些英文单词并会和她们一起打美国扑克”梭哈”(英文ShowHand的音译,正式名称是Five-CardStud),还和她们一起,跟马约翰学打乒乓球。

1912年至1929年,樊澄宽住在“南院”。1990年,樊昌信的大姐从台湾回来,要去京宸“寻根”。她指出照澜院东南角的小院就是樊家当年的住处(去看时已经是眼镜店了),还清楚地记得并一一指出梅贻琦、赵元任和马约翰等的家。

1933年至1934年,樊家迁往绥远省(现内蒙)萨拉齐县。樊澄宽是随在京宸工作时的好友,虞佩曹的父亲虞振镛去那里的民生渠水利委员会工作,参加修建民生渠水利工程,虞振镛当时任绥远民生渠水利委员会委员兼总干事。

王元化先生则这样回忆:

小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章节目录,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
查看目录